故事的生命在于被讲述:一份重述书单

2024-01-28 19:42

图片

封面图:布面油画《十日谈》,1916,John William Waterhouse
故事的生命在于被讲述。那些一遍又一遍活在人们口中,活在作家笔下,活在银幕上的故事不断焕发出活力。而那些被奉上神坛、不容“篡改”的所谓经典,只是一具具腐烂的尸体。
玄猫之梯2024年的第一个主题书目是重述。今天介绍的作品重述了各种类型的经典:文学作品、神话、童话、民间传说等。希望这份书单能对大家有一丢丢参考价值。

图片

How to Be Eaten by Maria Adelmann

长篇小说《如何被吃掉》,玛丽亚·阿德尔曼
《如 何被吃掉》延续了《十日谈》的讲故事传统:五个女人每周相聚在纽约某栋建筑的地下室,组成了一个“话疗”互助小组,尝试讲出各自的往事来治疗精神创伤。她 们的经历源自经典童话故事:蓝胡子、小红帽、长发公主、糖果屋等。在小说的开始,性格迥异的五个人互相看不顺眼,但通过敞开心扉的讲述,她们在彼此身上找 到了力量。
这本书的整体构思非常棒,但执行得略逊色。虽然五个角色塑造得鲜活立体,对话写得也很有趣,但五则重述故事的水平参差,其中还有一人的故事找不到对应的童话,令有强迫症的读者很难接受。
推荐度 ★★★

图片

Thornhedge by T. Kingfisher

中篇小说《荆棘树篱》,T.金费舍
《荆棘树篱》重述了童话故事《睡美人》。
在原来的故事中,邪恶的仙子诅咒了公主,使正值豆蔻年华的公主陷入沉睡,需要得到真心人的吻才能醒来。
而 在T.金费舍的重述中,正邪角色来了个大反转。看似天真美貌的公主从小就异常残暴,没有同理心,是个典型的psychopath;神仙教母意识到女孩无可 救药,于是施法让公主陷入沉睡。为防公主被人唤醒,仙子一直守在城堡外。五百多年后,一位骑士在古书中读到了美貌少女陷入诅咒的传说,决定来城堡一探究 竟。
故 事的女一号是守护城堡的神仙教母。这位仙子长相普通,魔法水平也相当一般,最可笑的是,她的名字竟然叫“小蛤蟆”——她是沼泽里的水怪带大的,最拿手的魔 法是变蛤蟆。同时,前来探险的骑士也不是什么白马王子,而是一个注定没有继承权的贵族子弟。当小蛤蟆仙子与二流骑士擦出爱的火花时,他们要拿城堡里沉睡的 大反派怎么办呢?
T.金费舍高超的叙事能力保障了作品的可读性。遗憾的是,她并没有想借《荆棘树篱》向读者传递任何信息,似乎仅仅是为颠覆而颠覆。
推荐度 ★★★

图片

The Daughter of Doctor Moreau by Silvia Moreno-Garcia

长篇小说《莫罗博士的女儿》,西尔维娅·莫雷诺-加西亚
莫罗 博士的女儿》重述了 H.G. 威尔斯的经典科幻《莫罗博士的岛》( The Island of Doctor Moreau )。
在 威尔斯1896年的原著中,主人公普伦迪克在英国附近遭遇海难,后被一艘路过的船只救起,然后被丢到了莫罗博士的岛上。莫罗博士是一位典型的疯狂科学家, 他通过活体解剖把动物改造成半人半兽的混合体。这部带有恐怖小说色彩的作品探讨了一系列主题:疼痛与残忍、道德责任、人类对自然的干涉,它也是最早讨 论“提升”的科幻作品之一。
而 在莫雷诺-加西亚的重述中,故事被搬到了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以19世纪后半叶如火如荼的种姓战争为背景。莫罗博士依旧是研究人兽混合体的疯狂科学家,因 为被欧洲科学界排斥,流落到了新大陆。由于玛雅原住民部落的反抗运动,种植园劳工匮乏,大庄园主埃尔南多·利扎尔德斥巨资赞助莫罗的研究。他把丛林深处的 偏僻庄园拨给莫罗一家使用,希望莫罗研究出听话又健壮的混合体用作奴隶。
十 多年后,莫罗的研究并未取得突破,老庄园主有意切断赞助经费。这时恰逢少东家爱德华多来到附近游玩,结识了莫罗的独生女卡洛塔,并垂涎她的美貌。莫罗则想 借机促成女儿与爱德华多的婚事,以便继续获取研究资助。单纯的卡洛塔自小不谙世事,面对种种变故和来自各方的压力,她必须认清现实,接受真实的自我并牢牢 掌握自己的命运。
这 部作品延续了莫雷诺-加西亚(《墨西哥哥特》《硝酸银》)的一贯主题:女性的觉醒与成长,对父权的反抗,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的反思。但与威尔斯的极具冲 击性的原著相比,《莫罗博士的女儿》显得温和而保守,这或许是因为作者把重点放到了历史书写和人物刻画上,而在核心科幻概念方面的探索比较少。也因为这一 点,《莫罗博士的女儿》读起来更像一本历史小说,而非科幻小说。
推荐度 ★★★☆

图片

Deathless by Catherynne M. Valente

长篇小说《不死》,凯瑟琳·M.瓦伦特
《不 死》重述了一系列斯拉夫民间故事。不死者科舍伊、老妖婆巴巴雅嘎、伊凡王子、女战士玛丽亚·莫雷夫娜等民间传说中的常见角色在这部小说中悉数登场。瓦伦特 把原本零散简短的故事融合在一起,打造成一段完整的传奇。在她的大胆改造下,原本自带主角光环的伊凡被贬为普通男配,而玛丽亚·莫雷夫娜独挑大梁,成了故 事的主人公。
最 有趣的是,作者把故事背景挪到了二十世纪的俄罗斯/苏联。读到玛丽亚·莫雷夫娜称巴巴雅嘎为“雅嘎同志”时你真的很难绷住。民间传说与苏联历史的碰撞自然 会产生许多可笑的细节,但全书的气氛整体上是凝重的,尤其故事高潮部分设置在1942年列宁格勒围城期间。瓦伦特轻盈梦幻的讲述反而凸显了这场战役的惨绝 人寰。
此外,《不死》也是一部元小说。瓦伦特数次借人物之口讨论民间文学的叙事传统,比如巴巴雅嘎对玛丽亚·莫雷夫娜说过这么一番话:

我 们沉迷于同一件事。这是我们的天性。我们在轨道上一圈一圈地旋转,我们的步子整齐划一。我们一遍又一遍地表演同样的故事,做同样的举动,而时间就像轮子下 的纱线一样堆积起来。我们喜欢固定的模式,它们叫人觉得舒服……一遍又一遍地实践同一个故事,直到你在这世上留下痕迹,直到即便你消失了,故事也还会继续 转动,继续播放,就像留声机。你必须再次站起来,即便一颗子弹打入了你的眼眶,你还是要扮你的角色,念你的台词。

推荐度 ★★★★

图片

The Ballad of Black Tom by Victor LaValle

中篇小说《黑汤姆的歌谣》,维克多·拉瓦勒
《黑汤姆的歌谣》重述了H.P.洛夫克拉夫特的短篇小说《红钩区的恐怖》( The Horror at Red Hook )。
《红 钩区的恐怖》写于1925年,是洛夫克拉夫特从早期创作向克苏鲁神话过渡阶段的作品之一。故事主人公是爱尔兰裔警探马龙,他在纽约布鲁克林红钩区调查一起 与邪教相关的案件,经历了难以名状的恐怖。《红钩区的恐怖》最引起评论界注意的一点是,洛夫克拉夫特的种族主义和仇外态度其中表露无疑。
虽 然洛夫克拉夫特的种族主义倾向臭名昭著,但他极具魅力的“克苏鲁神话”依旧成功吸引了大量有色人种读者。为洛夫克拉夫特写传记的幻想文学研究者S.T.乔 什就是印度裔美国移民。《黑汤姆的歌谣》的作者维克多·拉瓦勒则是一位乌干达裔二代移民,十岁起就沉迷于洛夫克拉夫的小说。
《黑汤姆的歌谣》是对《红钩区的恐怖》一次不卑不亢的回应,并成功将这篇过渡期的作品纳入“克苏鲁神话”的成熟框架之中。
小 说仍把情节设置在二十年代的纽约,以意外卷入邪教案件的黑人小伙子托马斯·泰斯特为主人公。小说前半部分讲述托马斯及家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因肤色遭受种种 不公待遇。无辜的父亲惨遭警察戕害,愤怒的托马斯彻底投入了克苏鲁崇拜的怀抱,希望“沉睡的王”在苏醒后能荡涤人世。小说后半部分的叙事声音切回警探马 龙,以圈外人的视角来观察托马斯的行为及“邪教”的恐怖之处。最后,尽管托马斯·泰斯特应当为此案的血腥结局负责,但他的名字却从未出现在媒体报道中,因 为没人愿意相信一个愚笨的黑人有能力犯下这样的恶行。故事再次变成了《红钩区的恐怖》中讲述的那样。
推荐度 ★★★★

图片

What Moves the Dead by T. Kingfisher

中篇小说《什么动了死者》,T.金费舍
《什么动了死者》重述了埃德加·爱伦·坡的名篇《厄舍府之倒塌》。
爱伦·坡原作 想要表达的东西非常“形而上”,不少人读过之后一头雾水,因为原文中有很多信息都没交代,比如玛德琳到底死于什么疾病?为何她复活之后要扑向哥哥罗德里克?最后宅子为什么会迅速崩塌?
T. 金费舍尝试在《什么动了死者》中给出上述问题的答案。她研读文本后选取“真菌”这一意象作为故事中一切恐怖的根源,并将主要角色从三人扩充至六人。尤其值 得一提的是,主角之一,六十多岁的英国老姑娘尤金妮亚·波特被设定为贝雅特丽斯·波特的姑姑——贝雅特丽斯·波特是《彼得兔》的作者,也是颇有成就的真菌 学家。从这一设定就能看出调皮的作者有多么喜欢玩梗了。
《什么动了死者》在各方面的完成度都非常高,T.金费舍再次展现了她高超的叙事技巧的作品。 关于这部小说的更多内容戳这里
推荐度 ★★★★

图片

Julia by Sandra Newman

长篇小说《茱莉亚》,桑德拉·纽曼
《茱莉亚》重述了乔治·奥威尔《一九八四》中的故事。
奥 威尔的原著以温斯顿·史密斯的视角展开叙述。在老大哥的极权统治下,大洋国人人自危,言不由衷。所以除了主人公温斯顿的自我剖析,读者无法得知任何其他角 色的真实内心活动。在主要角色中,最神秘、最有魅力的当属温斯顿的共犯恋人茱莉亚,她也是故事里唯一有分量的女性角色。
《茱莉亚》不仅从女方视角重述了《一九八四》中她与温斯顿禁忌之恋的每个细节,还补充了该角色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和日常生活,想象了极权统治下年轻女性不同于男性的艰难生活。
除了茱莉亚,《一九八四》中的其他主要角色也都延续了各自的故事:温斯顿的邻居托姆·派逊斯,真理部的新话专家赛麦,诗人安普尔福思,以及友爱部的核心党员奥勃良和钓鱼执法的思想警察林顿先生。
奥 威尔的《一九八四》是文学版图上的一部地标级作品,桑德拉·纽曼的重述在原创性上当然无法与奥威尔相比,但《茱莉亚》仍是一部杰作。小说中痛苦压抑的气氛 与原著不相上下,最难得的是,纽曼完全没有当今美国左派作家常见的幼稚病,她对极权统治及其残酷性的想象甚至超越了原著,这当然主要归功于奥威尔所没有的 女性视角。
我唯一不太满意的是,小说结局部分稍显拖沓(但最后一个场景成功挽回了印象)。
推荐度 ★★★★☆

图片

Comfort Me with Apples by Catherynne M. Valente

中篇小说《用苹果安慰我》,凯瑟琳·M.瓦伦特
乍一看,《用苹果安慰我》重述的是《蓝胡子》的故事: 索菲亚与丈夫住在阿卡迪亚花园,一个封闭式管理的高档住宅区。 索菲亚的住宅奢华宏伟,家中的每一扇门她都可以随意进出,只有地下室除外。 有一天,她发现自己的梳妆台有一个上锁的抽屉,撬开之后,她看到里面有属于陌生女性的梳子和长发……
但《用苹果安慰我》绝不止于又一个连环杀妻犯的故事。跟随索菲亚的视角继续调查下去,你会发现作者正在重述的故事远比《蓝胡子》更古老、更重要、更具颠覆性。 关于这部小说的更多内容戳这里
推荐度 ★★★★☆

图片

Passion by María Fernanda Ampuero

短篇小说《受难记》,玛丽亚·费尔南达·安普埃罗
《受难记》收录于玛丽亚·费尔南达·安普埃罗的短篇集《斗鸡》。这个超短的故事重新想象了耶稣种种神奇法力的来源——一个痴情的女巫。安普埃罗把耶稣描写成一个满口甜言蜜语的骗子,凭借女巫的魔法发迹之后日益狂妄自大。但女巫对他往日的温情念念不忘,至死都深爱着他。
《受难记》大概是这份书单中最“大逆不道”的故事,但其情节走向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基督教的发展历史:初期充分利用女性群体的支持,得势之后很快转变为禁锢女性的力量。
安普埃罗来自厄瓜多尔,是当代西班牙语文坛一位不可忽视的重要作家,目前已出版了两部短篇集,好评如潮。(我到处推荐这位作者嘴皮子都磨出老茧了,国内的策划编辑们真的不考虑一下吗?) 阅读《受难记》全文戳这里
推荐度 ★★★★★

图片

Galatea: A Short Story by Madeline Miller

短篇小说《伽拉忒亚》,马德琳·米勒
《伽拉忒亚》重述的是希腊神话中皮格马利翁的故事。
据 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在《变形记》中的讲述,皮格马利翁是塞浦路斯的一位雕塑家,他用象牙雕刻了一个美貌女子并爱上了自己的作品。他亲吻爱抚雕塑,送它各种礼 物,还把它放倒在床上一起睡觉。在爱神阿佛洛狄忒的节日,皮格马利翁去神坛祭祀,许愿“把象牙雕像一样的女子许配给我”。回家之后,皮格马利翁发现雕像变 成了活人,就与之喜结连理,九个月后生下女儿帕福斯。《变形记》里没提象牙女子的名字,但后世文献中一般称呼她“伽拉忒亚”。
马 德琳·米勒从伽拉忒亚的视角出发重新讲述这个故事。皮格马利翁是个占有欲极强且有古怪性癖的男人——这一点从《变形记》中已经能看出来了。象牙雕像原本就 是他的作品,再加上爱神保了大媒,变成活人的伽拉忒亚根本无法拒绝这位丈夫。在小说中,皮格马利翁把不服管束的妻子送进了精神病院,并经常于探视期间在她 身上发泄性欲。伽拉忒亚默默忍受这一切,同时挂念年幼的女儿帕福斯,万念俱灰之时,她决定与皮格马利翁同归于尽。
(这个故事同样可以改成科幻小说:如果宅男的硅胶娃娃配备了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有了自我意识,她还仅仅是一件财产吗?如果不喜欢家里的那个男人,她有权利说不吗?)
面对一团和气的原版神话故事,马德琳·米勒的重述无疑是一记沉重的女拳。拥有古典文学学位的米勒是重述西方神话的高手,如果你对这位作家感兴趣,还可以读她的长篇小说《喀耳刻》(已有简中版)。
推荐度 ★★★★★
最后,我还要特别推荐两部重述类短篇集,任何一份重述书单缺了它们都是不完整的。上面推荐的书你不看没关系,但是下面这两本真的是必读:

图片

《故事新编》鲁迅


图片

《染血之室与其他故事》安吉拉·卡特


今天的书单就到这里啦, 感谢 阅读 下本书再见!


玄猫之梯更新频率较低,不想错过推送的朋友记得加个星标呀!

前一篇: 阅读的女人是危险的……吗?
后一篇: 一切能够腐烂的都被称为生命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