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生活| 创伤清洁工

2023-02-23 00:29

Image

The Trauma Cleaner : One Woman's Extraordinary Life in Death, Decay & Disaster

by Sarah Krasnostein

本书已有繁体中文版

《创伤清洁工:与死尸、腐屋、精神疾病交手,拥抱生命中的混乱失序》



下文编译自 Veronica Sullivan 为本书撰写的书评, 部分段落及内容根据我的阅读体验有所调整。 原文刊于澳大利亚的独立文艺杂志 Kill Your Darlings ,地址: https://www.killyourdarlings.com.au/article/love-and-squalor-sarah-krasnosteins-the-trauma-cleaner/



这 本书脱胎于作者萨拉·克拉斯诺斯泰因(Sarah Krasnostein)发表于2014 年的长篇纪实报道,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来自澳大利亚墨尔本郊区的六十多岁老太太桑德拉·潘克赫斯特 (Sandra Pankhurst)。如果在街上遇到她,你绝不会多看一眼。但她外貌的平平无奇在本书的开篇章节中就会被打破。桑德拉的人生以同情和否认为特征,充斥着 激烈而隐秘的挣扎,也满溢平静的尊严。用作者的话来说,桑德拉的生活和工作是“一本目录,列出了我们身体和情感的各种死亡方式,以及我们捡起过往所需的力 量”。

桑 德拉的公司名叫“专业创伤清洁服务”,她和手下员工进入遭受破坏及无人照料的场所进行清洁工作。比如被擅入者毁坏并遗弃的房屋,被火灾或洪水毁坏的住宅, 可怕的谋杀现场,一团糟的自杀现场。她的客户是囤积癖、瘾君子、精神疾病患者以及政府——她是执证注册的犯罪现场清洁专家。

Image

桑德拉·潘克赫斯特与她的清洁团队


需 要她清洁的场所是一段段脱轨人生的缩影:一个废弃的浴缸莫名其妙地装满了保龄球。楼梯烂到发软,里面全是蛆虫。一个女人的地板上满是猫屎,她把报纸铺在每 一层新的粪便上,一层叠一层,就像无穷无尽的千层意面。一个男人在朝自己的头部开枪之前还在周围铺了塑料布(显然不管用,否则就不必请桑德拉了)。

玛丽莲是一位独居的老太太,已成年的两个儿子很少来看望她,她是桑德拉的典型客户:独立、聪明、受过良好的教育,但在身体和心理上都很脆弱,并且生活在强烈的否认中。作者把玛丽莲的困境实事求是地勾勒出来:

从 前门开始,门厅里密密麻麻地堆满了白色塑料袋,里面装满了处在不同腐烂阶段的食物。最近几个星期以来,玛丽莲有足够的体力和精力开车去超市,从货架上挑选 商品,与收银员闲聊,请收银员叫人帮忙把购物袋装进车里,开车回家,把购物袋从车上搬到门口。但玛丽莲还没有精力将食物从门厅转移到厨房。就算她能召唤出 这种力量,她也无法将任何新鲜食物放入冰箱,因为冰箱里已经装满了正在腐烂的食物,她没有力气清理。

大多数人都会被摆满腐烂食物的走廊吓跑,而这仅仅是玛丽莲生活难以自理的第一个明显迹象而已。但桑德拉坦然走入这栋可怕的房子,在清洁彻底完成之前都对客户不离不弃。她甚至陪玛丽莲躺在床上追忆往事闲话家常,同时眼看着蜈蚣从脏污的被褥上爬过。

什么样的人能毫不嫌弃、满怀爱意,甚至开开心心地从事这种工作?

桑德拉生活在精神创伤和青年时代药物滥用导致的失忆之中,回忆里有许多空白之处,但作者通过坚持不懈的调查成功拼凑出了她的人生轨迹:

桑 德拉出生于1953年,生理性别为男,几星期大时被墨尔本城西的一对工人阶级夫妇收养。她羞怯胆小,在整个童年时代,酗酒的养父经常殴打、虐待她,养母则 长期忽视她,同时养父也经常殴打养母。养父在后院搭了个棚子让她住,不给她东西吃,甚至不许她用家里的厕所。由于受到家人排斥,她在放学后去修道院为修女 做杂物以换取食物。

她十三岁起开始在外打工,曾用挣来的钱给弟弟妹妹买礼物,但被养父砸烂。 她拒绝与其他男孩玩耍,而是喜欢和女孩待在一起。发现这一点后,养父强迫她上军校。她一直试图赢得养父母的喜爱,但从未成功。

十 七岁时她被逐出家门,住在朋友家中,找到了一份工厂实验室的工作。十九岁时她遵照社会规范以男性身份与一个女孩结婚,并有了两个儿子。婚后她开始逐渐探索 自己的性别身份,并在二十二岁时离开家人,以女性的身份生活。因为无法找到“正常”工作,迫于经济压力,她开始从事变装表演和色情服务。攒够诊疗费用并通 过精神科诊断后,她成为维多利亚州首批接受性别重置手术的女性之一。

Image

十九岁时的婚礼。当时桑德拉还是“彼得”


拥有女性身体后,出于生活方式的惯性她又当了几年性工作者。某次她遭受一个嫖客的严重暴力攻击和性侵犯,险些丧命。之后她勇敢起诉对方,出庭作证并胜诉。这堪称壮举,因为在当时“强奸妓女”和“婚内强奸”一样都被视为无稽之谈。

之后她离开了高危职业领域,开始寻找普通工作,她当过出租车公司的无线电调度员,之后又成为维多利亚州首批女性葬礼承办人之一,深受客户信赖。三十多岁时,她接受了一位年长男性的爱意。在坦白自己的跨性别身份后,对方依旧向她求婚。这段婚姻维持了十四年,以丈夫去世告终。

桑 德拉自身有着长期未解决的创伤,也有着吸收和治愈他人创伤的惊人能力,其中的关键是她成长时期受到的压抑。少年时代的桑德拉缺乏表达自己性别的语言,她只 能说感觉自己跟别人“不一样”。当时公众对性别多样性的理解几乎不存在,她也不知道世上还有其他类似的人。二十二岁时抛妻弃子,这既是她自主的选择,也是 一个很难避免的结果。当被问及是否认为自己可以留下来抚养孩子时,桑德拉说:“那是行不通的……在那个年代,由我这样的人抚养孩子,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影 响?”

Image

从事变装表演期间的桑德拉


桑 德拉在令人窒息的保守社会环境中出柜,并由这种环境塑造成形。在20多岁时,她与男同性恋者以及其他跨性别女性关系密切。但在后来的生活中,她与酷儿群体 完全脱钩,将“变装的日子视为青春期的试验,但她觉得有必要继续前进”。桑德拉对自己的人生选择基本满意,作者并不评判她的选择,尽管也指出“失去这些联 系就是失去了获得真正友情和支持的机会”。在作者看来,拯救桑德拉的是她自己的韧性。她珍视自己的价值,知道自己配得上幸福而安全的生活。尽管她出生于一 个令她失望的家庭,成长于一个令她失望的社会,但她用一生磨练出了这种自尊。

作 为一名创伤清洁工,正是同样的韧性使桑德拉能够忍受肮脏的环境,能够始终关注并共情人的内心。“我坚定地相信,只要我们能把房子收拾得焕然一新,住在其中 的人就会感觉现在一切都不一样了。这能帮助他们应对变化的过程。”桑德拉如是说。而这份工作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极大的同情心,极大的尊严感,还有很好的幽 默感,因为你会需要幽默感。还要注意别把气味吸进身体里,因为真的很臭。句号。”

在 这些原则的指导下,桑德拉温和地引导这些弱者重新开始的生活,并向他们传播融合了近藤麻理惠和奥普拉·温弗瑞的大众心理学智慧。某次客户问她:“你为什么 要做这个?你知道什么是垃圾。”桑德拉她回答说:“那是因为你把自己视为垃圾。该看看生活中美好的东西了。你配得上(那些美好的东西)。”

Image

桑德拉拿着这本关于自己的书


桑德拉的许多老年人和囤积癖客户都有潜在的精神疾病,这意味着他们在清洁完成后会立即重返不良习惯,并在六个月内再次寻求她的服务。对这些人来说,他们联系桑德拉主要不是为了再次拥有一段清爽的新人生,而是想通过她的服务来获得一些人际联系和心灵抚慰。作者写道:

有时,家居布局的变化足以让客户的内心生活走上改善的道路。与其说是……环境施加的力量(尽管这当然有很大的影响),不如说是因为 他们 感受到有人关心自己,关心到愿意来打扫的程度。

以 传统标准来看,桑德拉·潘克赫斯特算不上什么影响世界的人物,但《创伤清洁工》一书展示了她的价值。关于所谓“普通人”的传记提醒我们,每一个人都很重 要,即便是不富有、不成功、不出名的人——简言之,与我们一样的人。此类传记也提醒我们,一旦深入挖掘,常人也许并不平凡。

桑德拉·潘克赫斯特病逝于2021年,关于她人生故事的纪录片《清洁》( Clean )已于2022年公映。

Image

纪录片《清洁》电影海报


前一篇: 绘本推荐 是谁在我头上拉便便?
后一篇: 一切能够腐烂的都被称为生命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