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你渴望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生活吗?

2023-06-26 00:02
Image
The Marriage Act by John Marrs
《婚姻法案》 约翰·马尔斯 著
这 部今年一月新出版的技术敌托邦小说把背景设定在近未来的英国。数轮疫情造成经济萧条,多次经济重启失败后,英国政府终于找到了扭转局面的办法——要“让民 众明白,只有处在一段稳定的感情关系中,他们的情绪和财务状况才会变得更好”,因为稳定的家庭生活能激励他们“更聪明、更努力地工作”。
于是政府推出了“智能婚姻”项目,注册参加的伴侣能享受大幅税收减免、更好的医疗和住房条件等,不过他们的家中、车中都必须安装AI监听设备,甚至连婚戒都有收音功能,用于随机记录两口子的谈话。如此一来,大部分夫妇都过上了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婚姻生活。
至于那些依旧口无遮拦的家庭,AI如果发现伴侣之间的感情可能存在问题,就会向婚姻干预部门发送警报。政府将派出经短期培训持证上岗的“情感响应员”进行驻家观察和高强度干预。响应员有权为两人的关系下最终结论。如果干预未达到效果,这对伴侣将被强制离婚。
离婚或丧偶者必须迅速重返婚姻市场,寻找下一个伴侣。如果相亲时表现得不够积极,就不再适用优惠政策——这意味着还贷压力和税率将立刻大幅上涨,让你一夜之间变穷鬼。当然,拒不结婚的单身狗和维持传统婚姻的人也同样享受穷鬼待遇。
小说刻画了五个主要角色,通过他们的故事来展现这个毫无隐私可言的敌托邦社会。
萝可西是个一心想当网红的家庭主妇,为了赚取流量,她选择为政府站台,赞成AI对民众生活的监控。
乔弗里是个反社会的情感响应员,终日幻想寻找自己的灵魂伴侣,实际以挑拨破坏他人婚姻为乐。
科琳是抵抗组织“人人自由党”的活跃成员,她即将离婚重返单身生活,却在丈夫瞒骗下签署了升级智能婚姻的同意书。
亚瑟是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恩爱了一辈子的老伴去世后,他一步步陷入官司、债务缠身的境地。
安东尼是智能婚姻项目的背后推手之一,他日夜承受着良心的煎熬,但全身而退没那么容易。
故事在这五个角色的视角之间不断切换,随着情节推进,智能婚姻对亲密关系的侵蚀一步步显露出来,这五段人生也以越来越疯狂的速度失控……

Image

《婚姻法案》与前几年热播的英剧《黑镜》在气质上相当一致。小说中讨论了很多初现端倪的新兴技术,但着墨最多的话题是人工智能和社交媒体在社会工程中的滥用。
“社 会工程”(social engineering)指为了大规模塑造特定态度和社会行为而开展的由上而下的努力,通常由媒体、学术界或私人团体实施,目的是使目标人群产生所需的特 征。比如,美国大选期间各阵营针对不同人群的宣传攻势就是一种的社会工程,其目的是促使选民为己方投票。
故 事中英国政府的社会工程旨在通过一系列措施影响民意,使国民对智能婚姻项目产生认同感。而该项目最重要的宣传阵地就是社交媒体。除了正大光明的营销,社交 媒体还有很多见不得光的玩法,主角之一安东尼的工作任务就是用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生产虚假内容,并炮制大批水军网暴他人。
作 者在全书后记中写到,随着deepfake技术的日益成熟,很快人类就将无法分辨图片/视频的真假。另一方面,新媒体还在不断挤压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如 今由职业调查记者撰写的冷静、全面的深度报道已经越来越少,阅读量也越来越低,取而代之的是哗众取宠的标题、带电子包浆的截图、单方当事人的一面之词以及 网红或义愤填膺或声泪俱下的控诉。在这样的环境里,操纵民意易如反掌。
小 说中网红主播萝可西在为智能婚姻辩护时采取的策略是诉诸感情。她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讲述多年前好友菲比如何在遭受家暴时打电话向自己求助,而她在电话这头无 能为力,眼睁睁看着菲比被打死。激起观众同情之后,萝可西给出结论:“我相信,如果当时菲比家中有收音设备,她的丈夫会三思而后行……当涉及到妇女、儿童 等弱势人群的安全时,我并不关心公民自由。你可能认为生命权不如隐私权重要,但我不这么认为。”
萝可西这番振振有词的诡辩简直效果拔群。我读到这里时也愣住了。幸好不是十秒内就要按投票器。我放下书,开始琢磨这套说辞的谬误在哪儿。
萝可西的提议实质上是让女性从生命权和隐私权中二选一,这本身就是不对的。引入一项新制度后,各群体享有的权利和自由理应越来越多,而不是越来越少。女性的生命权和隐私权本就都应该得到保障,为什么现在反而要放弃一种?
其次,这一提议默认所有的男性都是潜在的家暴犯,这对大多数男性来说非常不公。最后,要想消除针对女性的家庭暴力,根本途径是提升女性的经济、社会地位,改变父权制社会的厌女氛围,让女性不再处于弱势,男人动手之前自然就会三思。而加强对国民的监控并不能实现这一点。
相 信只要停下来想一想,所有人都能看穿此类诡辩。但是,新媒体正在改变我们的思维习惯,让停下来想一想变得越来越难。尤其是配备先进推荐算法的短视频平台, 一旦开始刷,用户就感觉自己的拇指根本停不下来,更别说“想一想”了。或许这正是作者想提醒每一个普通人的:保持冷静,别那么容易就被带了节奏。
Image
作者约翰·马尔斯和他的狗狗
♥ ♥ ♥
感谢阅读。下本书再见!

前一篇: 一份女性主义书单,不含上野千鹤子
后一篇: 一切能够腐烂的都被称为生命
返回列表